王宏前: “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时也伴随着诸多挑战。沿线国家的情况不同,其中不乏投资的高风险国家。有些国家政局动荡,法律体系不健全。企业只有在品牌、管理、技术、抗风险能力等综合实力具备的前提下,才可以单独“出海”。初期阶段,企业最好量力而行,抱团“出海”。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不能单打独斗,而是要充分依托国内的产业优势与装备制造基础,带领材料商、制造商企业一起“出海”。 张志华: 企业是对外经济合作的市场载体,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主体。“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走向国际提供了很好的市场空间,也营造了很好的政治环境。企业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国内市场,一手抓国际市场。国内市场方面,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实现由量向质的提升。国际市场方面,怎样布局市场,怎么做技术准备,对各国法律的理解、商业模式的研判,如何借力国家宏观的形势,这些都是企业家要好好研究的课题。 董希淼: 优势各异、互补性强,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现实基础。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铺开,也有望为该地区欠发达国家带来发展新机遇。“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金融资源相对缺乏,难以对行业发展提供充分有效服务。在金融需求及供给不匹配的情况下,中国具有充分能力的金融机构加大在沿线国家布局力度,将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 许冉: 参与海外市场资本运作对外投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使用专业的服务,如投行、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包括利用境外境内不同的投融资渠道和资金安排。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成本之外,还有一些隐形成本、社会间接投资成本。专业的机构可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助力,不仅会节约成本,而且可以大大降低风险。 ------ 张军: “一带一路”倡议在未来10年内最重要的还是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大量的融资,而很多国家通常在融资能力上都较弱,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面更没有办法融资。所以,基础设施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情,要跟沿线国家联合开发,联合投资。这有大量的融资需求,需要多边的金融机构解决开发性融资的需求,亚投行和丝路基金最重要的就是满足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共建方面对融资的需求。 滕泰: 近年来仅靠刺激消费、投资、出口已经不能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换句话说,虽然我们把“油门”踩到底了,车子依然难提速。在这种情况下,汽车驾驶员需要停下来看看发动机有没有问题。对中国经济而言,当刺激需求侧的“油门”效果递减后,必须启动供给侧改革,“三驾马车”并非财富之源,供给——创造财富的能力,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确切地说,人口与劳动、土地与资源、金融与资本、技术创新、制度与管理等五大财富源泉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钱颖一: 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不缺创新的意志、创新的热情,也不缺创新的市场,甚至不缺创新的资金,最缺的是大量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在经济学最简单的增长模型中,人才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二是我们所说的全要素生产率,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中除了可度量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外,还有剩余的一部分无法用可度量的因素来解释,它通常来自创新。 姜超: 商业银行在中国存在严格监管,包括高额的存款准备金率、对中小银行的地域限制以及资本充足率约束,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张速度很难超过其资本充足率。但是在过去几年,中国的金融机构开始将触角伸入金融市场,大力发展同业业务,其实质是逃避对存款准备金率、地域乃至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我们看到了无数中小金融机构的崛起,在短短几年之间许多小银行和小保险也进入了万亿俱乐部,但这万亿资产的背后,其实靠的是高息举债的支撑,而且资金大量投向高风险的地产等领域。
(责任编辑:xie_h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