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在外贸领域,以往转换发展方式谈得较多,增长动力重构当如何实现?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移,调整商品结构、市场结构,从质量、技术、品牌、服务入手打造新优势……这些是否为增长动力重构?
龚晓峰:我们不能就外贸发展方式谈外贸发展方式,要跳出外贸看外贸,要把外贸发展方式与产业发展方式联系起来,只有产业发展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才有可能得到优化和提升。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基本上是加工制造的模式,而今中国制造总体质量和水平随着规模的扩大有所提升,不少领域拥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总体上,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提升,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都处于中低档,质量、技术、品牌、服务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屈指可数。因此,今后应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特别是提高中企技术创新能力、品牌意识和参与标准制定程度等,这些都是今后外贸增长动力重构的重要内容。
禚连春:外贸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动力之一,随着电商的发展,跨境电商也迅速升温,正为外贸注入新动力。互联网为跨境电商打通了信息通道,但跨境电商依旧面临种种困难,小包邮寄模式的跨境物流成本高,清关大贸模式使企业面临境外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投资环境不熟悉等问题,企业单打独斗“出海”难度大……“一带一路”建设为跨境电商打开通道,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推广为跨境电商提供便捷的全方位服务,随着跨境电商制约瓶颈的突破,国内会有更多优势品牌和产品“走出去”,国外更多优势产品“走进来”,推动商品结构、市场结构、技术、服务等的优化,最终跨境电商将与传统外贸并驾齐驱,拉动外贸增长。
东艳:在重视商品贸易的同时,加强服务贸易发展。发展服务业是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目前服务业部门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准入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在160个服务部门中,不附加条件完全开放的不足1/5。通过放开准入、引入外部投资者等,加强服务行业的竞争,鼓励信息、电商等智力、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
来有为: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巨大。以文化贸易为例,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文化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对外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2013年中国文化服务出口额已是2006年的3.2倍。今后应推进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海外文化贸易促进中心、境外文化贸易合作区建设,扶持和引导一批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文化企业、品牌、服务的出口项目,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
杨立强:在外贸领域,增长动力重构是发展方式转换的具体化。个人认为,外贸增长动力将更趋多样化和均衡化,从以往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为主,逐渐转变为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共同发展。目前尽管加工贸易进出口占比有所下滑,但其地位仍不可小视,未来一段时期仍是中国外贸增长主要动力。另外,调整商品结构、市场结构,从质量、技术、品牌、服务入手打造新优势也可视为动力重构的重要方面。
郑玉鸿:外贸需要打造新优势。作为升级版本,跨境电商是很典型的例子,包括产品、平台构建、通关支付、物流等在内的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在创新,也就是在不断的动力重构中,由此造就了跨境电商爆发式发展。
(编辑:中国商务新闻网 www.comnews.cn)
(责任编辑:xie_hua) |